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19 点击次数:145
"珠江新城最后一块‘补丁’即将消失!"6月18日下午,广州冼村复建区两栋房屋在机械轰鸣中倒下。这场持续15年的旧改拉锯战,在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》实施一周年之际迎来关键转折——继年初融资区清零后,复建区动迁完成率达99%,标志着广州CBD最后城中村改造进入收官倒计时。
冼村动迁"清零"背后的城市更新里程碑
冼村改造的突破性进展源于政企合作的制度创新。2024年5月,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》实施后,天河区政府首次运用"行政裁决+司法执行"组合拳:村集体依法收回未签约户土地使用权,区政府作出《行政处理决定》并经两审法院维持原判,最终实现依法拆除。这种模式为广州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法律范本。
展开剩余71%作为操盘方的保利发展,早在2011年就以央企身份介入项目。面对拆迁僵局,其创新采用"土地作价入股"模式,将集体土地折算为村民开发权益,同时垫资20亿解决补偿款难题,为后续推进奠定基础。
保利旧改五大关键动作解析
资金破冰术:2011年项目停滞期,保利先行垫付超20亿元用于拆迁补偿和安置房建设,打破"无钱启动"死循环。
规划动态升级:原方案商业占比70%,调整后新增2所学校和社区医院,公共服务用地提升至35%,契合CBD东翼发展需求。
商业价值重塑:引入K11艺术购物中心等高端业态,预计建成后村集体年租金收入将从改造前800万跃升至3亿元。
回迁信任建设:采取"分期建设+实物交付"策略,15年内分5期交付2000套回迁房,目前已完成四期交付。
法律攻坚体系:组建30人专业律师团,应对27起诉讼案件,确保每个环节经得起司法检验。
政企合作备忘录的共赢密码
天河区政府通过三大杠杆撬动困局:立法保障(全国首个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)、司法协调(建立法院专班加速裁决)、政策托底(允许融资区商品房预售资金优先用于复建)。
保利则承担市场化风险:除前期垫资外,创新采用"现金流平衡术"——用融资区地块开发的保利天珺等项目销售回款,反哺复建区投入,形成超百亿资金闭环。
村民参与机制成为关键纽带:"拆一补一"的补偿标准下,回迁房面积普遍达原住宅1.2-1.5倍,且享受集体物业分红权,最终实现99%签约率。
冼村样本对旧改困局的启示
法律破冰价值:该项目验证了"行政处理-司法裁决-强制执行"路径的可行性,为全国存量用地开发提供新思路。
资金平衡范式:通过"商品房开发+公共服务提升+集体资产增值"的三元收益模型,实现经济账与社会账的统一。
柔性治理智慧:对最后1%留守户采取"诉讼维权与过渡安置并行",既坚守法律底线又保留协商空间。
城市更新的未来属于懂得平衡的艺术——政策刚性与企业柔性、商业逻辑与民生诉求、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。冼村15年改造史证明:当政府定规则、市场配资源、群众享红利形成闭环时,城中村终将蜕变为城市的新名片。
发布于:广东省